English

北京的“硬件”与“软件”

1998-06-01 来源:生活时报 □苏叔阳 我有话说

在北京住的时间长了,北京的变化也就点点滴滴记在心。年龄一天天地大了,这点滴的变化也就会变成温馨的回忆,况乎北京的变化可不是点点滴滴。这么说,是因为无论大变化还是小变化,微妙之处只有久居北京的人才体会得分明,没有贬损这变化的意思。

北京“硬件”的变化,几十年中可谓沧海桑田。当年远足踏青逮蛐蛐儿的地方,如今都高楼林立,秋虫的鸣唱已被“卡拉OK”压住,但无论如何今日的“卡拉”也不如蛐蛐儿的叫声“OK”。草长萤飞的地场,已成车如流水的马路;茔冢垒叠的荒地,已成人群如潮的商店。然而,我总以为“软件”的变化还不够那么理想。

或许是我真的步入老境,留恋过去北京人的礼数周全、朴实而真诚的人际关系。记得很早以前,袁鹰先生在《人民日报》上发表过一篇散文,记述他由上海刚调到北京工作时的感受。单是每天早晨上班时在路上遇到的识与不识的行人都会打招呼:“您早”,就令他觉得温馨。现时,您要是也这么招呼不识的路人,那人准会觉得您有毛病,要不就怀疑您是不是存心要算计他。近日,有位学者又呼吁恢复“”这第三人称的敬语,“”是北京话中独有的字眼儿,包孕着难以言传的亲情和对师长、先辈的敬意。记得小时候,讲到长辈和老师,说“他”而不说“”是要被视为没教养的。如今,除了在梨园和上岁数的人中间还偶而这么“教养”一下外,“”已被西风吹得杳无音信了。“老梆子”已成流行的老人代称了。平等嘛,干吗长辈儿就得享用“”字儿?

过去,进商店,买不买的都有笑脸与茶水候着。上海的著名戏曲导演马科先生曾说,50年代他有一次进东安市场闲逛。无意中进了一家布店,店员的招呼是:“您好!您又来啦?”他可是头一次进这家店铺,可一声:“您又来啦”,他就成了老主顾。店员又笑着送上一杯茶,说:“这回您添点儿什么?”导演他觉着不添点儿什么简直有点儿对不住人。可他实在不缺什么,只好买了点儿当时的新鲜物:驼毛。驼毛给母亲絮了件“棉”袄,穿了几十年,今天还在。瞧,一声“您又来啦,这回添点儿什么”让他几十年不忘,真是悠悠情长。今日的商家是不是得从中体悟到点儿什么呢?!

记得上大学时收到点寄来的钱,去东四邮局去取,工作人员付给我钱时,笑着说:“您点点,收好。”那时候,东四邮局冬天生炉子,挂棉门帘,硬件差多了。今日我再到我住处附近的硬件过得硬的邮局取钱,工作小姐非得大声问我:“你取多少钱?”我得大声回答:“××元”她才把款交给我。不是国家规定储取自由,为用户保密吗?这大声嚷嚷还有何密可保?幸而我们的稿费不高,每次取款也都不超过3位数,不然碰上位膀大腰圆的“犯罪嫌疑人”,对我这样华发惨然的老梆子,再拿着万儿八千的钱,爱而夺之,我可只有归来拄杖独叹息的份儿。国家又有法律规定,不得涂抹人民币,可我常见到邮局、银行的小姐们点完了钞票,就手儿在人民币上写一行潇洒之至的数目字,怪好看的。

坏了,笔一滑,说了这么多不行的软件儿,必定是“今不如昔”论者。套用沙叶新的话说我是“盼着今天比昨天好,请理解我,谢谢啦”。

凡起于青萍之末,社会风气也如此。先别说自己怎样拯救社会人心;自己先管住自己,按国家法律办事,按社会公德衡己,踏踏实实地活着,我看是挺要紧的一件事。

北京市已然订了市民公约,可学校里还很少讲个人行为规范。个人不约,焉能约公?在学校里恢复“公民教育”,实属必要与必然。不然,硬件尽管硬下去,软件会日日软下来,那就难当共和国首都与国际现代大都会之大任了。

暂停,有空儿再说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